《对》
更新时间: 2020-12-24 15:07:30 站长百科

对(拼音:du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基本义指回答、应答。由应答双方引申出对立,也引申为成双的、配偶,还引申为核对。对又引申作量词,表示成双的人或物。对又用作介词。现代汉语的对还表示正确,与错误相对而言。
详细释义
动词
回答;应答。
answer;reply
《诗经·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应对;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会见。
meet with
《庄子·让王》:“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
对待;应付。
handle;
cope with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三局。”
对策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使两种东西配合或接触合拢。
抵押。
mortgage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摺:“他两个少下的钱钞,都对在我身上。”
朝着;向着(常跟“着”)。
towards;facing
《仪礼·士昏礼》:“设对酱于东。”
面对面
投合;适合。
match
《诗经·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
对劲儿;对胃口
把两种东西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看是否符合;对证。
check;
compare;
identify
龚炜《巢林笔谈续编·校字难》:“小有著述,已对过数次,付梓而误字叠出,过来人语定不差。”
对质;校对;
调整使符合于某一标准。
对表;对焦
平分为两份。
divide into
对半;对折
指婚娶。
沙汀《兽道》:“(她)靠着自己一双手把儿子养大了,而且对了媳妇。”
逢;遇。
come across
共;同;合。
掺和(多指液体)。
mix;add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来的,二十斤酿,又对了二十斤烧酒,一点水也不搀。”
二者相对;彼此相向。
对流;对仗;对调(diào)
使诗文词句相互成对;对仗。
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如‘自朱邪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邪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
搀和;冲调。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来的,二十斤酿,又对了二十斤烧酒,一点水也不搀。”
显扬。
《诗经·大雅·皇矣》:“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形容词
对面的;敌对的。
沈从文《边城》九:“两人刚把新买的东西搬运到家中,对溪就有人喊过渡。”
对岸;对方;对手
正常;正确。
曹禺《雷雨》第四幕:“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看她。”
“薱”的古字。茂盛。
《周易·无妄卦》:“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名词
古代的一种文体,又叫奏对、对策。指臣下应诏对答皇帝的文章。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观晁错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矣。”
竞争的双方。
opponent;
enemy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配偶。
partner; mate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同县孟氏有女……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对子、对联的简称。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喜对;五言对
(Duì)姓氏用字。
量词
双。
皮日休《重元寺双矮桧》诗:“应知天竺难陀寺,一对狻猊相枕眠。”
相当于“件、套”。
白居易《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偶乘酒兴咏而报之》:“岁要衣三对,年支谷一囷。”
介词
引进相关的情况,用法上与“对于”相同。
巴金《探索集·长崎的梦》:“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这两个城市今天的面目,加强了我对人类前途的信心。”
引入动作的对象。
他对我说了几句话。
“对”字在开头的词语
对注
对字
对子
对酌
对转
对食
对生
对笔
对比
对杯
对称
对答
对话
对联
对不住
对不上
对不过
对比错觉
对比效应
对牛弹琴
“对”字在中间的词语
轴对称
半对数
不对头
绝对值
兼但对带
配对不当
口不对心
自然对数
文不对题
同等对待
常用对数
当面锣对面鼓
前言不对后语
驴头不对马嘴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对”字在结尾的词语
阿对
放对
照对
折对
言对
延对
咨对
门对
事对
巧对
失对
辞对
答对
酬对
掂对
招对
坦诚相对
双双对对
无言以对
形影相对
遥遥相对
从容应对
我竟无言以对